
寬窄巷子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,是國家2A級旅遊景區。它由寬巷子、窄巷子與井巷子平行排列組成,規劃控制面積479畝,其中核心保護區108畝。景區特色鮮明,是成都遺留下來規模較大的清朝古街道,既具南方川西民居的特色,也蘊含北方滿蒙文化的內涵,是老成都「千年少城」城市格局與百年原真建築格局的最後遺存,亦是北方胡同文化在成都及中國南方的「孤本」。這裡的建築多為明清時代的合院式,青磚牆、高門樓、花牆裙,結構採用穿斗式,天井與房屋面積比例約為1:3。
歷史文化
康熙五十七年(1718年),準噶爾部騷擾西藏,清朝廷派遣三千官兵平定叛亂後,四川提督年羹堯依照清制在大城西垣內新築一城,專門駐紮滿蒙八旗官兵,名為滿城,亦稱少城。辛亥革命爆發後,少城的城牆被拆除,營房逐漸被私宅取代。1981年,成都市政府將少城遺址寬窄巷子公佈為歷史文化保護區。2003年,寬窄巷子啟動建設改造項目,2008年作為震後成都旅遊恢復的標誌性場景對外開放。
民國時期,當時的城市管理者下公文,將「胡同」更名為「巷子」。1948年,一次城市勘測中,工作人員將較寬的巷子標註為「寬巷子」,較窄的那條即為「窄巷子」,有水井的那條則定名為「井巷子」。
主要景點
寬巷子
寬巷子在清朝時名為興仁胡同,原本是清軍駐防的營房。這裡集中了完整的老建築,共有20多家特色院落,多數都保留著完好的舊時門臉,外觀更具懷舊氛圍。其中,愷廬位於寬巷子11號,院門以特製青磚砌成帶有弧形隆起的拱形宅門,門洞上方鑲嵌中式傳統石匾,匾上採用大篆陽刻「愷廬」二字。德門仁里位於寬巷子8號,從前是體驗老成都生活的院落,如今改為精品酒店,體現了古典與現代的完美融合。





窄巷子
窄巷子在清代名為「太平胡同」。巷內建築多為清末民初時期所建,整體吸收了西洋風格,形成中西合璧的包容文化。窄巷子的業態以西餐、咖啡、會所、主題文化商業等為主,是最能體現寬窄美學的區域。拴馬石位於窄巷子32號門頭的老牆上,離地面約1.2米,是寬窄巷子僅存的三個拴馬石之一,是北方文化在川西地區的符號性體現。




井巷子
井巷子位於下同仁路東側、窄巷子以南,清代初年名為如意胡同,後因胡同北部建有明德坊,又改名為明德胡同,民國初年因巷內有一口水井而定名為井巷子。這裡有全國唯一以磚為載體的博物牆,長約380米,是二維片牆建築,演繹了百年歷史,展現了成都的滄桑變遷。井巷子是典型的民俗成都縮影,匯聚了成都特色小吃、民俗玩物,體現著地道老成都生活的獨有風味。




遊玩路線
可從寬巷子進入,感受老成都的生活氛圍,欣賞傳統川西建築;接著漫步至窄巷子,體驗其精緻典雅的氛圍與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;最後抵達井巷子,觀看磚文化牆,品嚐各類成都特色小吃。若時間充裕,可在巷內的茶館小坐,點一杯蓋碗茶,享受悠閒時光。
遊玩建議
- 若想規避人潮,建議選擇工作日上午前往遊玩。
- 品嚐美食時,可先瞭解價格與種類,部分小巷內的小店可能藏有令人驚喜的美味。
- 喜愛手工藝品與紀念品的遊客,購買時記得貨比三家。
注意事項
- 景區遊客眾多,請妥善保管手機、錢包等貴重財物。
- 選擇衛生條件較佳的店鋪品嚐美食,避免食用不潔食物導致身體不適。
- 尊重當地風俗習慣與文化傳統,勿隨意觸摸古建築與文物,保持古街整潔安靜。
交通
- 地鐵:搭乘地鐵4號線,在寬窄巷子站下車即可。
- 公車:可搭乘5路、13路、25路、43路、47路、58路、64路、78路、81路、93路等公車,在寬窄巷子附近車站下車。
- 自駕或計程車:自駕前往時,週邊設有停車場,但節假日可能停車位緊張且易堵車;搭乘計程車也可能遇到交通堵塞,推薦優先選擇公共交通出行。
開放時間
全年全天開放。
門票
免費開放,但部分景點與體驗項目需另外收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