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- 重庆旅游景区

2025-11-08
147

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236号,地处重庆人民大礼堂的正西端,紧邻人民广场,地理位置优越且交通便捷。它是国家一级博物馆,同时也是集文物收藏、保护、研究、展示和教育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,更是解读三峡历史文化、巴渝文明以及长江流域文明的重要窗口。博物馆特色鲜明,以三峡文化为核心,全面展现了三峡地区的自然风貌、历史变迁、民俗风情和三峡工程的宏伟成就,馆内藏品涵盖了青铜器、陶器、瓷器、书画、石刻、钱币等多个类别,极具历史与艺术价值。博物馆建筑极具辨识度,整体占地3万平方米,建筑面积达45098平方米,展厅面积约20000平方米,主体建筑由主馆、文物保管楼、学术报告厅等部分组成,建筑外观采用了“山”“水”呼应的设计理念,隐喻三峡的山川地貌,既富有现代感,又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内涵,成为重庆市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。

历史文化

重庆三峡博物馆的发展历程与三峡工程紧密相关,其前身可追溯到1951年成立的西南博物院,后历经多次调整与发展,为三峡博物馆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藏品与学术基础。随着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推进,大量珍贵文物面临淹没风险,为抢救、保护和展示这些承载三峡历史的文化瑰宝,建设一座专门的三峡博物馆被提上日程。

2000年,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正式动工建设,2005年6月18日建成并对外开放,成为当时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。馆内的文物收藏工作贯穿三峡工程文物保护抢救的全过程,累计收藏三峡地区出土文物及相关藏品超过10万件/套,其中一级文物622件/套,这些文物跨越了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漫长岁月,系统呈现了三峡地区从旧石器时代开始,历经巴国、楚国、秦汉等多个历史时期的文化脉络。

此外,博物馆还深度挖掘巴渝文化、移民文化等特色文化内涵。三峡地区曾是巴人活动的核心区域,馆内藏品中大量的巴式青铜器,如柳叶形青铜剑、虎纹铜钺等,见证了巴渝文明的独特风貌;而三峡移民相关的实物与资料,则记录了百万移民为三峡工程作出的巨大牺牲与奉献,成为移民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。同时,博物馆通过学术研究、展览交流等活动,不断丰富三峡文化的研究成果,推动长江流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。

主要景点

壮丽三峡展厅

壮丽三峡展厅是三峡博物馆的核心展厅之一,展厅面积约1800平方米,通过大量的实物、模型、图片和多媒体手段,全方位展现三峡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。展厅内陈列了三峡地区不同地质时期的岩石标本、古生物化石,包括距今数亿年的三叶虫化石、恐龙化石等,让观众了解三峡地貌的形成过程。同时,展厅还原了三峡古栈道、白帝城、张飞庙等著名景观的微缩模型,展示了三峡地区的古建筑风貌;另外,展厅还通过场景再现,呈现了三峡原住民的传统生活场景,搭配出土的生产工具、生活用具,生动展现了三峡人民的生活智慧。

壮丽三峡展厅
壮丽三峡展厅

 

壮丽三峡展厅
壮丽三峡展厅

 

壮丽三峡展厅
壮丽三峡展厅

 

远古巴渝展厅

远古巴渝展厅聚焦巴渝地区从远古到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,展厅面积约800平方米,集中展示了巴人创造的灿烂文明。馆内陈列着众多极具代表性的巴文化文物,其中包括多件一级文物,如商代的青铜尊、战国时期的柳叶形青铜剑和虎纹铜戈等。这些青铜器造型独特,纹饰精美,带有强烈的巴人文化特色,见证了巴国的军事、祭祀和日常生活。此外,展厅还展示了巴人遗址出土的陶器、玉器等文物,通过这些文物,清晰呈现了巴渝地区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、部落发展以及与周边文化的交流融合历程。

远古巴渝展厅
远古巴渝展厅

 

远古巴渝展厅
远古巴渝展厅

 

远古巴渝展厅
远古巴渝展厅

 

城市之路展厅

城市之路展厅面积约1000平方米,以时间为脉络,系统梳理了重庆从古代聚落发展为现代大都市的历史进程。展厅从先秦时期的巴国都城开始,依次展示了秦汉时期的行政建制、唐宋时期的商业繁荣、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,再到近现代作为抗战时期陪都的重要地位,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与发展。展厅内陈列了重庆不同历史时期的碑刻、古籍、老照片、民俗器物等,其中抗战时期的文献资料、民国时期的生活物件等藏品,直观反映了重庆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城市风貌和社会变迁,让观众深入了解重庆的城市文化底蕴。

城市之路展厅
城市之路展厅

 

城市之路展厅
城市之路展厅

 

城市之路展厅
城市之路展厅

 

抗战岁月展厅

抗战岁月展厅面积约900平方米,是展现重庆抗战历史的重要展区。该展厅通过丰富的文物、图片、文字资料和场景复原,全面呈现了1937年至1945年重庆作为战时首都的重要历史。展厅内陈列了抗战时期的武器装备、政府公文、报刊杂志、民众生活物品等实物,还原了当时的防空洞、战时办公场所等场景。同时,展厅重点展示了重庆在抗战中的战略地位,包括外交活动、工业内迁、文化救亡等重要历史事件,生动再现了全国人民在重庆凝聚力量、顽强抗敌的壮阔历程,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。

抗战岁月展厅
抗战岁月展厅

 

抗战岁月展厅
抗战岁月展厅

 

抗战岁月展厅
抗战岁月展厅

 

历代瓷器展厅

中国是瓷器的发源地。大约在商代中期(约公元前16世纪)就出现了原始瓷器。到战国(公前475—220年)晚期烧制出基本成熟的瓷器。瓷器是中国文物宝藏中十分璀璨的一族。瓷器是以瓷土(高岭土、长石、石英)为原料,粉碎、淘洗,拉坯成形,干燥、上釉,然后入窑烘烧,烧制温度在1200℃以上,胎体致密坚硬,不吸水,撞击时有金属声,釉层透明,有光泽度的一种实用与艺术和谐统一的瓷制品。

历代瓷器展厅
历代瓷器展厅

 

历代瓷器展厅
历代瓷器展厅

 

汉代雕塑艺术展厅

汉代雕塑艺术展厅面积约500平方米,专门展示三峡地区及重庆周边出土的汉代雕塑文物。展厅内的核心展品为汉代的陶俑、石阙、画像石等,其中包括姿态各异的舞俑、乐俑、武士俑,以及雕刻精美的汉代石棺和画像石。这些雕塑作品造型古朴生动,真实反映了汉代的社会风貌、丧葬习俗和审美观念,是研究汉代雕塑艺术和社会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。展厅通过合理的布局,让观众清晰看到汉代雕塑的工艺特色,感受汉代艺术的雄浑大气。

汉代雕塑艺术展厅
汉代雕塑艺术展厅

 

汉代雕塑艺术展厅
汉代雕塑艺术展厅

 

游玩路线

推荐半日深度游玩路线,全程约3.5小时。从博物馆正门进入后,首先前往一层的壮丽三峡展厅,花费约40分钟沉浸式了解三峡的自然与人文精华,这是认识三峡文化的基础。随后前往同楼层的远古巴渝展厅,用时30分钟感受巴渝早期文明的独特魅力,重点观赏巴式青铜器藏品。接着前往二层的城市之路展厅,花费40分钟梳理重庆的城市发展脉络,再步行至相邻的抗战岁月展厅,用35分钟回顾重庆的抗战历史。之后前往三层的历代瓷器展厅,预留25分钟欣赏瓷器珍品,最后参观汉代雕塑艺术展厅,用时20分钟感受汉代雕塑的古朴之美。若时间充裕,可前往博物馆负一层的临时展厅,了解最新的专题展览。全程可根据自身兴趣调整各展厅停留时间,展厅之间通过无障碍通道相连,步行路线顺畅,无需折返。

游玩建议

  • 博物馆展厅众多,建议预留3 - 4小时的游玩时间,若对某类文化或展品特别感兴趣,可适当延长至5小时,避免行程过于仓促。
  • 每周二至周日9:00 - 17:00开放,周一闭馆(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),建议选择工作日前往,此时游客较少,参观体验更佳。
  • 博物馆提供免费人工讲解服务,讲解时间为上午10:00和下午14:30,每场次讲解时长约90分钟,也可租赁电子讲解器,帮助深入理解展品背后的文化内涵。
  • 展厅内设有多个休息区,每游览1 - 2个展厅可稍作休息;馆内配备饮水设施,建议自带水杯,既环保又便捷。
  • 博物馆定期举办专题讲座、文物修复体验等互动活动,可提前关注官方公众号,若恰逢活动时段,参与活动能丰富游玩体验。

注意事项

  • 展厅内禁止吸烟、饮食,严禁携带易燃易爆、管制刀具等危险物品入馆,馆内设有物品寄存处,可存放大件行李及不便携带的物品。
  • 爱护文物及公共设施,禁止触摸展品、展柜和墙面,不得随意刻画或损坏馆内设施,违者将依法承担相应责任。
  • 展厅内允许拍照,但禁止使用闪光灯、三脚架和自拍杆,避免强光对文物造成损害,也不要影响其他游客参观。
  • 遵守馆内秩序,保持安静,不要在展厅内追逐打闹、大声喧哗,手机建议调至静音模式。
  • 未成年人、老年人、行动不便者需由成年人陪同入馆,馆内设有无障碍设施,可提前咨询工作人员获取相关协助。

交通

  • 轨道交通:乘坐轨道交通2号线至曾家岩站下车,从C口出站后步行约800米即可到达;或乘坐轨道交通10号线至大礼堂站下车,从A口出站后步行约500米抵达。
  • 公交:可乘坐152路、181路、262路、421路、829路、862路等公交线路至大礼堂站下车,下车后步行约300米就能到达博物馆正门。
  • 自驾:从重庆市区出发,根据导航指引前往渝中区人民路236号,博物馆周边设有专用停车场,停车收费标准为小型车辆5元/小时,全天最高收费30元。

开放时间

常规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的9:00 - 17:00,16:30停止观众入馆,每周一(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)闭馆进行文物维护与展厅休整。国家法定节假日期间,开放时间调整为9:00 - 18:00,17:30停止入馆。此外,遇重大活动或特殊情况需临时调整开放时间时,博物馆会提前通过官方网站、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公告,建议游客出行前核对最新开放信息,避免耽误行程。

门票

免费参观。可在微信中搜索服务号“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”,获取最新动态。

广告
广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