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五台山風景區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,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、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(文殊菩薩道場),也是世界文化遺產。景區以佛教文化為核心,融合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,擁有眾多寺廟群、古建遺址、奇峰峻嶺等景觀。景區總面積約607平方公里,由東台望海峰、西台掛月峰、南台錦繡峰、北台葉鬥峰、中臺翠巖峰五座山峰環抱而成,主峰北台葉鬥峰海拔3061.1米,為華北地區最高峰,有「華北屋脊」之稱。現存寺廟47座,其中臺內39座、臺外8座,多為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時期建築,包括顯通寺、塔院寺、菩薩頂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處,是中國佛教寺廟建築藝術的集中體現。
歷史文化
五台山佛教文化歷史可追溯至東漢時期,永平十一年(公元68年),漢明帝為紀念印度高僧攝摩騰、竺法蘭在此弘法,敕建大孚靈鷲寺(今顯通寺),這是中國最早的佛教寺廟之一,標誌著五台山佛教文化的開端。此後,歷經魏晉南北朝的發展,隋唐時期達到鼎盛,成為皇家道場,武則天曾派使者往五台山供佛,唐代多位皇帝敕令重修寺廟,現存南禪寺大殿(建於公元782年)、佛光寺東大殿(建於公元857年)均為唐代建築遺存,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之一,具有極高的歷史與藝術價值。
宋代至明清,五台山佛教持續興盛,各朝代均有皇室賜贈與修繕,形成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存的格局。清代,康熙、乾隆等皇帝多次巡禮五台山,敕建菩薩頂等寺廟,並將其改為黃廟(藏傳佛教寺廟),使五台山成為漢藏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。寺廟內保存有大量佛經、碑刻、雕塑、壁畫等文物,其中明代銅鑄華嚴經塔、唐代彩塑、清代金銅佛像等尤為珍貴,記錄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與演變歷程。
除佛教文化外,五台山還蘊含豐富的民俗文化,每年農曆六月舉辦的「五台山騾馬大會」始於清代,融合了宗教祭祀、物資交流、民間藝術表演等活動,成為當地極具特色的民俗盛會,展現了佛教文化與世俗生活的融合。
主要景點
顯通寺
顯通寺是五台山規模最大、歷史最悠久的寺廟之一,始建於東漢,初名大孚靈鷲寺,現存建築多為明清時期重建,佔地面積約8萬平方米。寺內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、無量殿、銅殿等,其中銅殿建於明代,高8.3米,寬4.7米,深4.5米,通體用銅鑄件構成,內供文殊菩薩像,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銅制建築物之一。無量殿為磚石結構,無梁無柱,高20.3米,面寬28.2米,進深16米,是中國古代磚石建築的典範。寺內還保存有唐代鐘樓、明代千缽文殊銅像等珍貴文物,200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塔院寺
塔院寺位於顯通寺南側,因寺內白塔而得名,始建於元代,明代重修,佔地面積約1.5萬平方米。寺內標誌性建築大白塔(釋迦文佛真身舍利塔)建於元代,高56.4米,通體潔白,由塔基、塔身、塔剎三部分組成,塔身懸掛252個風鈴,風吹作響,是五台山的象徵。塔院寺內還有大雄寶殿、藏經閣等建築,藏經閣保存有明代佛經數千卷。大白塔作為五台山的制高點,登頂可俯瞰台懷鎮全景,是遊客必到的標誌性景點。
菩薩頂
菩薩頂位於台懷鎮北側靈鷲峰上,始建於北魏,清代改為黃廟,成為五台山最大的藏傳佛教寺廟,佔地面積約4.5萬平方米。寺廟依山而建,地勢高聳,有「小布達拉宮」之稱,主要建築有山門、天王殿、大雄寶殿等,均覆蓋黃琉璃瓦,彰顯皇家寺廟的氣派。山門前有108級石階,象徵佛教中的108種煩惱,登上石階可直達山門。寺內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、文殊、普賢菩薩像,像前供桌為銅制鎏金,工藝精湛。清代康熙、乾隆皇帝曾在此居住,現存有御筆題匾「五臺聖境」等遺跡。
南禪寺
南禪寺位於五台縣陽白鄉李家庄村,始建於唐代,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築,建於唐德宗建中三年(公元782年),196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寺廟佔地面積約3078平方米,主要建築大佛殿為唐代原構,面寬、進深均為三間,通高9.6米,採用單檐歇山頂,梁架結構簡練,體現了唐代建築「以材為祖」的特點。殿內保存有17尊唐代彩塑,主佛釋迦牟尼像高2.4米,兩側弟子、菩薩像神態生動,是唐代雕塑藝術的傑作,因寺廟位置較偏,歷經千年未遭大規模破壞,完整保留了唐代風貌。
佛光寺
佛光寺位於五台縣豆村鎮,始建於北魏,現存東大殿為唐代大中十一年(公元857年)重建,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唐代木結構建築之一,與南禪寺並稱「中國唐代建築雙璧」。東大殿面寬七間(34米),進深四間(17.66米),高19米,單檐庑殿頂,殿內梁架上有明確的建造年代題記,是考證唐代建築的重要依據。殿內保存有35尊唐代彩塑,主佛彌勒佛坐像高5.3米,兩側菩薩、力士像比例勻稱,衣紋流暢。寺內還有唐代經幢、墓塔及明代文殊殿等建築,200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梁思成、林徽因曾對其進行考察,稱其為「中國第一國寶」。
黛螺頂
黛螺頂位於台懷鎮東側,因山形酷似螺殼而得名,海拔1040米,是俯瞰五台山全景的絕佳位置。山頂寺廟始建於明代,清代重修,佔地面積約1.2萬平方米,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、五方文殊殿等,五方文殊殿內供奉五臺五種文殊化身像,象徵登黛螺頂等同於朝拜五臺,故有「小朝台」之稱。從山腳至山頂有1080級石階,全長約500米,沿途設有多個休息平臺,遊客可步行登頂,也可乘坐索道(單程50元,往返85元),登頂後可遠眺五臺群峰,景色壯觀。
北台葉鬥峰
北台葉鬥峰是五台山主峰,海拔3061.1米,為華北地區最高峰,因山頂常年積雪,亦稱「清涼山」。峰頂建有靈應寺,始建於隋代,現存建築為清代重建,主要有文殊殿、龍王殿等,殿內供奉無垢文殊菩薩像。登頂可觀賞「台頂雲海」「千年冰緣」等奇觀,夏季平均氣溫17℃,是避暑勝地,但氣候多變,常有大風、雲霧,需注意保暖。從台懷鎮至北台峰頂約25公里,可自駕或乘坐景區觀光車(往返80元),沿途可欣賞高山草甸、耐寒植物等獨特自然景觀。
美食
五台山素齋
五台山素齋是當地佛教飲食文化的代表,以豆制品、蔬菜、菌類為原料,仿葷菜造型與口味,體現「慈悲護生」的理念。常見菜品有素雞、素鴨、素魚、羅漢齋等,其中「素齋面」用五台山台蘑、豆腐、青菜等配料,口感鮮香。在顯通寺、菩薩頂等寺廟的齋堂或景區內素餐館,一頓素齋人均消費約50-80元,部分寺廟提供齋飯(需提前預約,價格約20元/人),體驗簡樸的佛門飲食。
台蘑
台蘑是五台山特產的野生蘑菇,生長於五台山台頂草叢中,因氣候涼爽濕潤,肉質肥厚,味道鮮美,富含氨基酸等營養成分。台蘑可炒食、做湯或製成幹貨,景區內餐館的「清炒台蘑」「台蘑燉雞」(素雞)是特色菜,一份清炒台蘑價格約40-60元。台蘑幹貨在景區特產店有售,價格約150-200元/斤,是饋贈親友的佳品。
莜面栲栳栳
莜面栲栳栳是山西北部特色面食,也是五台山周邊常見美食,以莜麥面為原料,搓成卷狀後蒸熟,可蘸西紅柿醬、肉醬或醋調和的調料食用。口感筋道,營養豐富,在台懷鎮餐館,一份莜面栲栳栳價格約15-25元,是當地群眾的日常主食,體現北方飲食特色。
周邊美食——定襄蒸肉
定襄蒸肉是忻州市定襄縣的特產,距五台山約70公里,屬於周邊值得品嘗的美食。以豬肉、土豆、面粉為原料,經腌制、蒸制而成,肉質酥爛,香氣濃郁。在定襄縣城及五台山景區周邊餐館,一份定襄蒸肉價格約30-50元,可搭配莜面或饅頭食用,是當地宴席上的常見菜品。
門票
門票135元/人。
可在微信中搜索官方公眾號「五台山游客服务中心」,獲取最新動態或在線購票。
開放時間
開放時間隨季節調整:旺季(4月1日至10月31日)開放時間為6:30-20:00;淡季(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)開放時間為7:30-19:00。各寺廟開放時間略有差異,一般為8:00-17:00(夏季延長至18:00)。黛螺頂索道運營時間:旺季8:00-18:00,淡季9:00-17:00。台頂觀光車運營時間:旺季7:00-18:00,淡季8:00-16:00,遇極端天氣可能暫停運營,具體以景區當天公告為準。
遊玩路線
建議遊玩路線(3日遊):第一天上午抵達台懷鎮,先遊覽塔院寺(1小時),參觀大白塔;隨後步行至顯通寺(1.5小時),觀賞銅殿、無量殿;中午在台懷鎮用餐。下午前往菩薩頂(1小時),登108級石階,感受藏傳佛教建築特色;之後遊覽黛螺頂(2小時,可選擇步行或索道),俯瞰台懷鎮全景,當晚住宿台懷鎮。
第二天上午前往佛光寺(車程約1小時,遊覽2小時),參觀唐代東大殿及彩塑;下午前往南禪寺(距佛光寺約10公里,遊覽1小時),欣賞中國最早的木結構建築;返回台懷鎮後,可夜遊台懷鎮,感受夜景。
第三天上午乘坐觀光車前往北台葉鬥峰(車程約1小時,遊覽1.5小時),體驗華北屋脊風光;下午返回台懷鎮,參觀剩餘寺廟(如碧山寺、萬佛閣)或購買特產,結束行程。若時間緊張,可壓縮為2日遊,重點遊覽台懷鎮內顯通寺、塔院寺、菩薩頂、黛螺頂及佛光寺。
交通
- 長途汽車:太原客運東站有直達五台山的長途汽車,每天6:30-16:00每小時一班,車程約3.5小時,票價85元/人;忻州客運北站至五台山每半小時一班,車程約2小時,票價50元/人;大同至五台山每天4班,車程約4小時,票價100元/人。
- 火車:離五台山最近的火車站是繁峙縣砂河站,距景區約50公里,從砂河站可乘坐中巴車(25元/人,車程1小時)前往台懷鎮。北京、太原等地有直達砂河站的火車,其中太原至砂河站約3小時,北京至砂河站約4.5小時。
- 自駕:景區內台懷鎮及主要景點周邊有停車場,收費標準為5-10元/次(按車型)。從太原出發,沿二廣高速轉滄榆高速,至五台山出口下,全程約230公里,車程3小時;從北京出發,沿京藏高速轉大廣高速,至五台山出口下,全程約380公里,車程5小時。
- 飛機:最近的機場是忻州五台山機場,距景區約80公里,已開通至北京、上海、廣州等城市的航班,機場有直達景區的旅遊班車(60元/人,車程1.5小時)。
必玩景點
- 顯通寺:五台山規模最大的寺廟,擁有中國現存最大銅殿,唐代至明清建築遺存豐富,遊覽時間約1.5小時。
- 塔院寺:以大白塔為標誌,是五台山的象徵,登頂可俯瞰台懷鎮,遊覽時間約1小時。
- 佛光寺: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唐代木結構建築,東大殿及唐代彩塑為「國寶級」文物,遊覽時間約2小時。
- 黛螺頂:1080級石階登頂,可「小朝台」,同時觀賞五台山全景,遊覽時間約2小時(含往返交通)。
- 北台葉鬥峰:華北最高峰,體驗高山氣候與自然景觀,遊覽時間約1.5小時(含往返車程)。
遊玩建議
- 五台山海拔較高,晝夜溫差大,即使夏季也需攜帶外套;冬季寒冷,氣溫可低至-20℃,需穿羽絨服、防滑鞋。
- 建議僱用當地講解員(台懷鎮內寺廟講解費約50-100元/次),深入了解寺廟歷史與佛教文化內涵,避免走馬觀花。
- 台懷鎮內餐館、住宿選擇多,經濟型酒店價格約150-300元/晚,星級酒店約400-800元/晚,旺季(7-8月、節假日)需提前3-5天預訂。
- 若計劃遊覽南禪寺、佛光寺,建議自駕或包車(台懷鎮至兩寺往返包車費約200-300元),公共交通較少且班次不穩定。
- 尊重佛教禮儀:進入寺廟需脫帽、禁喧嘩,不觸碰佛像,拍照前注意標識(部分區域禁止拍照),上香需在指定區域。
注意事項
- 景區內嚴禁吸煙、亂扔垃圾,臺頂及林區為重點防火區域,嚴禁使用明火,違者將被罰款500-2000元。
- 北臺等臺頂氣候多變,可能突然出現大風、降雨或大霧,建議攜帶雨衣(山區風大,雨傘不便)、保暖衣物,避免單獨前往未開發區域。
- 宗教場所內須遵守禮儀,脫帽進入,不隨意碰觸供品、法器,未經允許不得進入僧人生活區,拍照前留意禁止標識。
- 台懷鎮及寺廟周邊人流量大,需保管好個人財物,尤其是手機、相機等貴重物品,防範扒竊。
- 景區內部分路段為石階或山路,尤其是黛螺頂1080級臺階和臺頂區域,雨天易滑,建議穿防滑運動鞋,老年人及體弱者可藉助登山杖。
- 景區內餐飲價格較高,臺蘑等特產建議在正規商店購買,避免在流動攤販處購買高價或假冒商品。
- 尊重當地宗教習俗,遇僧人、喇嘛應禮貌避讓,不隨意搭訕或拍攝;農曆初一、十五等宗教節日,寺廟內活動較多,需聽從工作人員引導。
- 冬季部分路段可能結冰,觀光車運行時間縮短,建議提前查詢天氣及交通信息,做好防滑、保暖準備。
線上購票
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在小程序中購買門票,或點擊這裡在網頁中購買門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