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大境門景區坐落於河北省張家口市橋西區北端,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,同時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作為中國萬里長城的重要關口之一,它與山海關、居庸關、嘉峪關並稱為「長城四大名關」,以「萬里長城第一門」的美譽聞名遐邇。景區最大的特色是融合了「商文化」與「武文化」,既見證了古代軍事防禦的歷史,又承載了邊疆貿易的繁華。大境門主體建築為條石基礎的磚砌拱門,門牆高12米,底長13米,寬9米;券洞外側高5.4米,寬6米,內側高9.5米,寬6.8米;頂部平臺長12米,寬7.5米,外有1.7米高的垛口,內有0.8米高的女兒牆。景區整體涵蓋大境門長城、來遠堡等區域,總面積約19.2萬平方米,是展現張家口歷史文化與長城風貌的核心區域。
歷史文化
大境門始建於清順治元年(1644年),其建造源於軍事防禦的需要,因地處咽喉要道,地勢險要,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,在明朝嘉靖年間,平均每四年就會發生一場較大規模的戰爭,足見其戰略地位的重要性。
除了軍事價值,大境門還是邊疆貿易與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。早在明朝隆慶五年(1571年),大境門外的元寶山一帶就逐漸形成「貢市」和「茶馬互市」的邊贸市场。到了清代,這裡更是成為北方重要的商業都市,有「陸路商埠」「皮都」之稱。著名的張庫商道便從大境門出發,南接京津、輻射湖廣,北抵俄國恰克圖乃至莫斯科,使張家口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茶葉出口基地和皮毛集散地,極大地促進了蒙、漢、回、藏等多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。
1927年,察哈爾都統高維嶽在大境門門楣上題寫了「大好河山」四個顏體大字,蒼勁有力,成為張家口的標誌性文化符號。在近現代革命史上,大境門同樣留下了光輝篇章:1931年「九一八」事變後,吉鴻昌率領抗日同盟軍從這裡出征抗擊日寇;1945年8月,八路軍經大境門攻入張家口,解放這座塞外古城;1948年12月,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大境門外全殲國民黨軍隊五萬餘人,張家口獲得第二次解放,這些歷史事件讓大境門的文化內涵更加厚重。
主要景點
大境門城樓
大境門城樓是景區的核心景點,其建築風格樸實厚重,體現出北方邊塞特有的粗獷蒼勁、限而不拘的氣勢,在長城關隘建築中獨具特色。門楣上「大好河山」四個大字為1927年察哈爾都統高維嶽所題,字體雄渾有力,與城樓的古樸氣勢相得益彰。登上城樓,可俯瞰張家口市區風貌與周邊山川地勢,親身感受「一夫當關,萬夫莫開」的軍事防禦格局,同時也能體會到當年作為貿易通道的繁華印記。城樓內部設有展室,通過歷史圖片、文獻資料和實物展品,詳細介紹了大境門的建造歷史、軍事作用及貿易發展歷程。


老龍背長城
老龍背長城位於大境門西側,因城牆如巨龍般沿西太平山的崖壁蜿蜒而上而得名,全長約1500米。這段長城多依山勢而建,部分地段直接利用陡峭的山崖作為天然屏障,城牆以條石和青磚砌築,平均高度約6米,頂寬3-4米,設有垛口、瞭望孔等防禦設施。行走在老龍背長城上,既能欣賞到長城與山巒融為一體的壯美景觀,又能感受到古代工匠在險峻地形上修建工程的智慧與艱辛,是徒步觀光和攝影的絕佳去處。


烽火臺
烽火臺是長城軍事防禦體系的重要構成 。在大境門兩側的東、西太平山上,烽火臺與長城緊密相連,西側直上山崖處便設有兩座烽火臺。大境門內西側,距長城約 30 米處還有一座烽火臺,它大概率修築於明成化二十一年(1485 年),早於大境門一帶長城的修築時間(明嘉靖二十五年,即 1546 年) 。


來遠堡
來遠堡緊鄰大境門東側,始建於明萬曆四十一年(1613年),距今已有400餘年歷史,是明代為保障邊境貿易安全而修建的軍事堡壘,也是當時京西最大的互市之所。城堡周長約1000米,城牆高11.7米,下以條石為基,牆體以夯土砌築,外包青磚,四角各建一座角樓,設北門「來遠」、西南門「永順」兩座城門,如今「永順門」門額仍清晰可辨。歷史上來遠堡內曾有市圈大街、戲臺、洋行、商鋪等建築,是蒙漢貿易的核心區域,如今雖僅留存部分堡牆和建築遺址,但仍能讓人感受到當年邊貿的繁榮景象,是了解明代邊疆貿易制度的重要實物見證。


小境門
小境門位於大境門北側約50米處,始建於清代,其建築形制與大境門相似但規模較小,門寬約3米,高約4米,同樣為磚石結構。據史料記載,小境門主要用於日常貨物運輸和行人通行,是大境門的輔助通道,在邊貿往來中承擔着重要作用。歷經數百年風雨,小境門雖略顯陳舊古樸,但門楣上的痕跡和斑駁的牆體都承載着歲月的記憶,與大境門形成「姊妹關」,共同見證了張家口作為「陸路商埠」的歷史。


長城博物館
長城博物館位於大境門景區內,建築面積約800平方米,分為「雄關歷史」「軍事防禦」「邊貿繁榮」「革命記憶」四個展廳。館內通過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物、復原場景、多媒體互動裝置等,系統展示了大境門及周邊長城的歷史沿革、建築特色、軍事功能,以及以大境門為樞紐的張庫商道興衰歷程和近現代革命故事。其中,清代的貿易契約、商號印章,抗日時期的武器裝備等展品尤為珍貴,為遊客深入了解大境門的歷史文化提供了豐富的實物和文字資料。

永順門
永順門是大境門景區內來遠堡的西南門,為明代建築遺存,門額上 “永順” 二字至今清晰可辨。來遠堡作為明代重要的邊貿堡壘,永順門是當年蒙漢等各族商人、民眾往來交易的重要通道,見證了 “茶馬互市” 的繁榮景象。

遊玩路線
遊客可從景區主入口進入,首先到達大境門城樓前廣場,觀賞城樓全貌及「大好河山」題字,隨後進入城樓內部參觀展室,了解基本歷史背景,此段路程約200米,耗時30分鐘。之後登上城樓,沿城牆向西步行約800米,抵達老龍背長城入口,沿長城徒步遊覽約1000米,欣賞山體與長城交融的景觀,該段路程耗時約1小時。返回大境門城樓後,向東步行約300米,進入來遠堡遺址區,參觀堡牆、永順門及周邊遺跡,感受古代邊貿氛圍,耗時約40分鐘。隨後向北步行50米至小境門,了解其功能與歷史,耗時20分鐘。最後前往長城博物館(大境門分馆),系統學習景區歷史文化,耗時約1小時。全程總路程約2.3公里,遊覽時間約3.5-4小時,可全面覆蓋景區主要景點。
遊玩建議
- 建議遊玩時間為半天(3-4小時),若對歷史文化興趣濃厚,可適當延長至1天,深入研讀各景點細節。
- 最佳遊玩季節為春季(4-5月)和秋季(9-10月),此時氣候涼爽,天氣晴朗,適合戶外活動和攝影;夏季需注意防曬,冬季可欣賞雪後長城的獨特景致。
- 景區內多為戶外步行路段,且老龍背長城部分地段地勢較陡,建議穿着舒適的運動鞋,避免穿高跟鞋或涼鞋。
- 可攜帶適量飲用水和乾糧,景區內餐飲點較少,附近的明德口街、元寶金街有各類特色小吃,可安排在遊覽後前往品嚐。
- 建議提前查閱大境門相關歷史資料,或在景區租用語音導覽器(租金20元/台),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景點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。
- 攝影愛好者可攜帶廣角鏡頭拍攝大境門全貌,長焦鏡頭捕捉長城細節,日出日落時分光影效果佳,適合拍攝絕美照片。
注意事項
- 愛護文物古蹟,嚴禁在城牆、城樓、石碑等歷史建築上刻畫、塗鴉或張貼,違者將依據《文物保護法》予以處罰。
- 老龍背長城部分路段未完全修復,路面不平整且無護欄,遊覽時需集中注意力,靠內側行走,切勿攀爬危險地段。
- 景區內禁止吸煙,嚴禁攜帶易燃易爆物品進入,以保護文物安全和生態環境。
- 節假日和旅遊旺季遊客較多,需照看好老人和小孩,避免走散;同時保管好個人財物,防止丟失。
- 雨天或雪後,城牆和路面易打滑,建議暫緩遊覽老龍背長城,確需前往時需小心慢行,必要時可穿戴防滑裝備。
- 遵守景區開放時間,提前規劃遊覽行程,避免在閉園前仍處於偏遠路段,影響返程。
交通
- 公交:市區內可乘坐16路、32路、33路、34路、102路公交車,在「大境門」站下車,步行約100米即達景區入口,公交發車間隔為10-15分鐘,首末班時間為6:00-20:00(夏季)、6:30-19:00(冬季),票價1-2元。
- 自駕:從張家口市區出發,沿西壩崗路向北行駛至北端,轉入正溝街即可到達景區停車場,停車場面積約5000平方米,可容納200餘輛小型汽車,停車費為5元/小時,12小時內封頂20元。
- 計程車:從張家口站(高鐵站)打車前往大境門景區,車程約15公里,耗時30分鐘,費用約30-40元;從張家口寧遠機場打車前往,車程約20公里,耗時40分鐘,費用約40-50元。
開放時間
大境門景區全年開放,開放時間隨季節調整:4月1日至10月31日為旺季,開放時間為8:00-18:30,停止入園時間為18:00;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為淡季,開放時間為8:30-17:30,停止入園時間為17:00。景區內長城博物館(大境門分館)開放時間與景區一致,逢周一閉館(法定節假日除外)。
門票
截止2025年8月19日,免費開放,但登城需要收費13元/人,可在微信中搜索公眾號「不二大境门」,獲取最新動態。
線上購票
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在小程序中購買門票,或點擊這裡在網頁中購買門票。